8月7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链兴烟台・品牌增动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会上,来自烟台的3家绿色建造企业负责人,围绕烟台绿色建造产业链发展,多角度介绍产业发展态势、讲述品牌成长故事,共同探讨发展机遇、谋划未来新路径。
烟台市最大规模的超低能耗建筑社区——烟台万华人才中心建成投用;适合地区气候特征的首个高标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落地,超低能耗门窗、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等“拳头产品”走出烟台,叫响全国全球……作为我市16条产业链之一,链长制引领下的绿色建造产业链“绿意”正浓,不断勾勒出城市集约高效发展的新路径。
7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对标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方式,烟台绿色建造产业链主企业们,如何“赴考”?
曾受国务院嘉奖,荣获10项“鲁班奖”、1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8项“国家级科技及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近百项“国家优质样板工程”和“泰山杯奖”,授权专利297项,省级以上科技奖项552项,主参编标准17项;获评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坐拥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认定……作为我市绿色建造产业链链主企业,烟建集团的答卷底气十足。
“目前,烟建集团主要产品均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材认证和节能认定,入选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烟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文爱武介绍,企业联合高校研发了结构透水砖,成功投放市场;与友商联手,积极推广大模内置保温体系和预应力钢管桁架叠合板;生产水包水、水包砂装饰涂料和隔声保温砂浆、瓷砖粘结剂等特种砂浆,则在细分市场闯出了名堂;拥有烟台最大的聚氨酯门窗数控生产线,也是货真价实的“烟建智造”。
在施工领域,烟建集团更是“绿色”亮点不断:烟台毓璜顶医院老年照护康复医学中心工程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已推广至万华福建工业园等省外项目、援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项目等境外项目;承建了烟台市最大规模的超低能耗建筑社区——烟台万华人才中心项目,创新解决了AAC板空腔聚氨酯发泡保温外墙、硬泡聚氨酯发泡地面和屋面等保温技术、地源热泵、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发电玻璃等节能技术施工难题,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技术持续集成落地应用。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莱山区的飞龙集团创新研发中心,迎面而来的不仅是舒爽的凉意,更是浓浓的“绿意”: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楼宇,综合节能率高达58%,建筑本体节能率55%。作为烟台适合地区气候特征的首个高标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每年仅节能一项,相当于少烧了178吨标准煤,少排放了473吨二氧化碳。
从最初只有20多人的建筑公司,到如今业务涵盖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智能制造、科技研发、物业服务等领域的综合性集团化企业,在烟台飞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宋健看来,以绿色低碳为引领,促进行业数字化发展,正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秘诀所在。
“我们系统构建‘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尤其在超低能耗门窗、超低能耗建筑等方面走在了我市建筑行业前列。”宋健说。
以超低能耗门窗为例,严格选用低VOC密封胶、无甲醛胶条等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超低能耗建筑及被动房等高端市场,通过智能化集成如自动遮阳、风雨感应等功能,与智能家居系统无缝衔接,提升建筑的节能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也推动行业向低碳、高效、智慧化方向发展。
作为飞龙集团的另一项核心竞争力,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也已具备了深度融合绿色设计—智能生产—低碳施工—数字化运维的全链条能力。宋健介绍,钢结构智造建立自动化生产线万吨,通过智能箱型生产线、焊接机器人、MES系统和互联网+物联网+BIM等技术的应用,实现钢结构生产质量可追溯,生产状态、发运状态和安装状态即时可见。依托钢结构加工厂,采用BIM技术将模型数据联动到生产设备,缩短生产前准备时间,规避错漏件。
“未来,我们将与高校、企业联合开发钢结构AI质检系统,不断升级工厂数字孪生平台,推动行业绿色建造产业链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宋健表示。
“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对建筑品质和建设效率也要求更高,迫使建筑行业重新审视建造模式。”回顾20多年的创业史,山东惠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涛直言,绿色建造就是时代趋势。
致力于现代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山东惠晟成功创建了5大核心绿色产品及技术体系,服务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灾后重建、养老配套、房屋改造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其中,烟台市蓬莱体育场近3万人清水混凝土预制看台工程吊装完成,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烟台市国税局项目室内装修整体装配率达90%,荣获山东省建筑装饰装修“泰山杯”奖。乾卫·装饰面板系列产品通过国际权威机构SGS检测,并已出口美国。公司首创的太阳能热源养护系统获得山东省科技成果认定,成为绿色建材生产的标杆技术。“正是因为一系列创新技术的积累和项目落地,极大增强了公司的信心和决心。”潘涛说。
从一家传统施工企业转型为集技术创新与绿色建造优势于一体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山东惠晟如何“弯道超车”?
在潘涛看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不可或缺。“公司将持续深化1+1+N公司发展战略,深耕细作,持续夯实总部基地核心实力;坚持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不动摇;深化省内外市场拓展,强化海外市场布局。目前,正积极深化省内外市场拓展成果,与众多项目达成合作备忘录,成立国际业务部‘扬帆出海’。”
如今,“全链条协同、全要素节能、全周期减碳”已为山东惠晟践行多年,一组数据可证“绿色指数”: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率提升至85%,工厂预制率提高至90%;新建项目中绿色建材使用率超过85%;施工垃圾排放量降低70%,施工现场用水量直接减少50%,每年每万平方米施工面积可节约水资源约2000吨……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全产业链绿色化’为目标,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生态协同上持续发力,为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企业力量。”潘涛说。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摄影报道